一路飞驰一路歌——高铁领域代表共话奋斗故事

时间:2025-06-20 00:05   阅读量:8096   内容来源:千龙网   

题:一路飞驰一路歌mdash;mdash;高铁领域代表共话奋斗故事

为高速列车打造动力心脏,给多种车型提供试飞经验,破解关键技术难题,为重点旅客贴心服务hellip;hellip;中国高铁的飞驰,离不开铁路人夜以继日的护航。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6月19日举行的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上,5名高铁领域从业者代表围绕新征程上的高铁先锋力量分享心得体会,讲述个人故事。

开最快的火车、当最好的司机!回想起多年前立下的志愿,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济南机务段动车组司机孔祥配依然语气坚定。经过不懈努力,2007年,孔祥配取得高铁驾照,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动车组司机之一,2017年更是成为复兴号动车组首发值乘组司机。

中国高铁最显著的变化和发展,还是路网和速度。我所在的齐鲁大地,高铁通车里程已超过3000公里。孔祥配说,我全程参与了山东省内14条高铁的联调联试工作,为一条条新线开通保驾护航。我还把这些年总结的高铁驾驶经验编著成册,牵头成立了技能大师工作室,帮助年轻司机提高操作技能。

高铁要想跑得快、跑得好,关键在于动力和控制。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冯江华介绍,在长达30多年的技术攻关过程中,自己和团队潜心钻研,开展了上万次的试验研究,攻克了许多卡脖子难题,推动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迭代升级。

比如,我国首列时速350公里的永磁高铁,在试验过程中,由于试验线路坡道长、坡道大,控制系统长时间处于满手柄牵引、满手柄制动的极限工况。在这个条件下,电机温度飙升,逼近安全极限。为了攻克这一难题,我们把办公场地搬到了实验室和铁路线上,日以继夜奋战了3个多月,最终通过了严苛的线路考核。冯江华说。

深圳北站年旅客到发量近1.2亿人次,位居全国前列。考虑到港澳、外籍旅客较多,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北站迎春花服务队队长李元和队员苦练内功,推行英语通、粤语通、铁路通、深港通服务。一句lsquo;Can I help yoursquo;或者是lsquo;有乜嘢可以帮到你rsquo;,拉近的是距离,更多的是贴心和便利。李元说。

李元表示:为更好帮助老幼病残孕等重点旅客,我们联合市政交通部门构建专人专点专线的接续服务,特别是针对视障旅客出行提炼了lsquo;说一声、搭一把、停一下rsquo;的服务法。五年来,20余万名重点旅客享受了从lsquo;车门rsquo;到lsquo;家门rsquo;的全程无忧服务,1.2万视障旅客顺利出行。

中国铁建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平庆铁路项目职工马小利,现场分享了他扎根一线的创新故事。

铁路工程建设线路长、交叉多,施工中会遇到各种不同难题,需要专业的技术攻关,也需要大量的小创新、小发明,打通施工中的痛点和难点。马小利举例说,为破解隧道内施工车辆调头难问题,自己和团队加工一个平台装置,让车辆得以自动调头、自动行走,极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从设备维修到发明创造,多年来,马小利参加了国内多条重点铁路建设,带领团队获得各类技术创新成果、国家专利150多项。从一名农民工成长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我非常庆幸,也希望更多人能够了解我们铁路工人群体和新时代产业工人。马小利说。

高铁,不仅飞驰在我国广袤大地上,也成为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作为中国高铁海外第一单mdash;mdash;雅万高铁的总体设计负责人,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海外事业部总工程师夏健介绍,雅万高铁全线位于8到9度的高烈度震区,设计中采用的每一项标准、每一个参数,都要充分结合印尼当地的气候环境和地质条件、经过理论计算分析和现场试验验证,准确无误后才能被采用。这是一个不断探索、磨合的过程。

中国高铁的成功密码,就在于搭建了兼具创新力、适应力和系统集成的技术标准体系,能够适应各种恶劣气候环境和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依托国家战略支撑和全产业链的协同突破,实现从lsquo;引进rsquo;到lsquo;引领rsquo;的跨越。夏健说。

题:一路飞驰一路歌mdash;mdash;高铁领域代表共话奋斗故事

为高速列车打造动力心脏,给多种车型提供试飞经验,破解关键技术难题,为重点旅客贴心服务hellip;hellip;中国高铁的飞驰,离不开铁路人夜以继日的护航。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6月19日举行的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上,5名高铁领域从业者代表围绕新征程上的高铁先锋力量分享心得体会,讲述个人故事。

开最快的火车、当最好的司机!回想起多年前立下的志愿,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济南机务段动车组司机孔祥配依然语气坚定。经过不懈努力,2007年,孔祥配取得高铁驾照,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动车组司机之一,2017年更是成为复兴号动车组首发值乘组司机。

中国高铁最显著的变化和发展,还是路网和速度。我所在的齐鲁大地,高铁通车里程已超过3000公里。孔祥配说,我全程参与了山东省内14条高铁的联调联试工作,为一条条新线开通保驾护航。我还把这些年总结的高铁驾驶经验编著成册,牵头成立了技能大师工作室,帮助年轻司机提高操作技能。

高铁要想跑得快、跑得好,关键在于动力和控制。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冯江华介绍,在长达30多年的技术攻关过程中,自己和团队潜心钻研,开展了上万次的试验研究,攻克了许多卡脖子难题,推动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迭代升级。

比如,我国首列时速350公里的永磁高铁,在试验过程中,由于试验线路坡道长、坡道大,控制系统长时间处于满手柄牵引、满手柄制动的极限工况。在这个条件下,电机温度飙升,逼近安全极限。为了攻克这一难题,我们把办公场地搬到了实验室和铁路线上,日以继夜奋战了3个多月,最终通过了严苛的线路考核。冯江华说。

深圳北站年旅客到发量近1.2亿人次,位居全国前列。考虑到港澳、外籍旅客较多,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北站迎春花服务队队长李元和队员苦练内功,推行英语通、粤语通、铁路通、深港通服务。一句lsquo;Can I help yoursquo;或者是lsquo;有乜嘢可以帮到你rsquo;,拉近的是距离,更多的是贴心和便利。李元说。

李元表示:为更好帮助老幼病残孕等重点旅客,我们联合市政交通部门构建专人专点专线的接续服务,特别是针对视障旅客出行提炼了lsquo;说一声、搭一把、停一下rsquo;的服务法。五年来,20余万名重点旅客享受了从lsquo;车门rsquo;到lsquo;家门rsquo;的全程无忧服务,1.2万视障旅客顺利出行。

中国铁建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平庆铁路项目职工马小利,现场分享了他扎根一线的创新故事。

铁路工程建设线路长、交叉多,施工中会遇到各种不同难题,需要专业的技术攻关,也需要大量的小创新、小发明,打通施工中的痛点和难点。马小利举例说,为破解隧道内施工车辆调头难问题,自己和团队加工一个平台装置,让车辆得以自动调头、自动行走,极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从设备维修到发明创造,多年来,马小利参加了国内多条重点铁路建设,带领团队获得各类技术创新成果、国家专利150多项。从一名农民工成长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我非常庆幸,也希望更多人能够了解我们铁路工人群体和新时代产业工人。马小利说。

高铁,不仅飞驰在我国广袤大地上,也成为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作为中国高铁海外第一单mdash;mdash;雅万高铁的总体设计负责人,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海外事业部总工程师夏健介绍,雅万高铁全线位于8到9度的高烈度震区,设计中采用的每一项标准、每一个参数,都要充分结合印尼当地的气候环境和地质条件、经过理论计算分析和现场试验验证,准确无误后才能被采用。这是一个不断探索、磨合的过程。

中国高铁的成功密码,就在于搭建了兼具创新力、适应力和系统集成的技术标准体系,能够适应各种恶劣气候环境和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依托国家战略支撑和全产业链的协同突破,实现从lsquo;引进rsquo;到lsquo;引领rsquo;的跨越。夏健说。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推荐内容
  • 国风潮来袭!桑隅携手DCWW打造时尚新风尚,诠释东方韵味

    国风潮来袭!桑隅携手DCWW

  • PIAGET伯爵揭晓 Essence of Extraleganza奢雅之源高级珠宝系列 150周年纪念版

    PIAGET伯爵揭晓 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