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照片中的TA·抗战胜利80周年|“我永远记得80年前走出集中营的那天

时间:2025-06-28 14:50   阅读量:8894   内容来源:千龙网   

1933年11月,一户居住上海的外国家庭拍摄了一张珍贵的全家福。照片中被母亲温柔怀抱的婴儿名叫白丽诗,那年春天刚在这座东方都市出生。她的父亲是英国人、母亲是美国人,分别在1924年和1930年来到上海,后来在学校任教。

这个看似普通的跨国家庭,在日军侵华的战火中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

白丽诗一家四口1933年11月的合影。

童年时的白丽诗。

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爆发的消息传到上海。8岁的白丽诗像往常一样去上学,却被老师匆忙告知:要打仗了!快回家!

日军在一天之内就占领了上海公共租界,这座孤岛彻底沦陷。1943年初至1945年二战胜利,英国、美国、加拿大等10多国的6000多名在华侨民被关进上海集中营。当时上海共有9个集中营,分布在14个地点,其中以龙华和浦东两处规模最大。

1943年4月10日,刚过完10岁生日的白丽诗与父母、哥哥一起被押往龙华集中营。在集中营的800多个日日夜夜,成为她人生中最黑暗的记忆。

我们带了尽可能多的罐装食物,还有书和玩具,白丽诗回忆道,因为不知道会待多久。他们一家四口被安排在G栋楼一间约15平米的朝北小屋,而单身囚犯则要50多人挤在一间长房间里。

上海龙华集中营的F栋大楼。龙华集中营的建筑原本是建于19世纪的学校,该集中营是当时分布在上海的9个同类集中营中规模最大的,共收容1756人。新华社发(上海中学供图)

上海龙华集中营内景。新华社发(上海中学供图)

在集中营里,每个人都失去了名字,取而代之的是冰冷的编号mdash;mdash;22/228便是白丽诗的代号。

囚犯们不仅要忍受饥饿、寒冷和疾病,还要面对日军的暴行。白丽诗最害怕早晚两次点名,每个人都必须站在房门口大声报出自己的号码,一人不到,全楼都要挨罚。她永远忘不了,在一个深夜,一位老人因动作迟缓被日本兵打得跪地求饶。

上海龙华集中营内的孩子们。新华社发(上海中学供图)

食物供应日渐匮乏。初期,早餐还能吃到一碗粥和半只硬面包,午餐和晚餐有米饭和麦糊供应,后来逐渐缩减。据白丽诗母亲的日记记载,到1945年春天,一周的早餐里有4天只有一杯茶,另3天是一盎司麦糊;午餐是卷心菜汤和一个土豆;晚餐则完全取消。

衣物同样紧缺,孩子们的衣服要集中起来轮流穿。白丽诗曾穿过一个大女孩的旧衣,一年后又传给更小的孩子。

疾病在集中营里肆虐,白丽诗的哥哥因疟疾住院数月。集中营里有一头奶牛,日军会分配一点牛奶给他,她低声说,有一天,我实在忍不住,偷偷喝了他的牛奶,这件事让我内疚至今。

白丽诗一家在龙华集中营使用的餐具,她一直保存至今。

集中营的险恶远不止缺衣少食。白丽诗的母亲有一个笔记本,上面列出了当时的1033条营规:室与室之间禁止走动,一天供应两餐,私人藏书全部没收,不许通信,一切工具没收hellip;hellip;

即便遵守营规,也有遭遇不测的风险。在白丽诗母亲的日记里,清楚地记载着一个个死去邻居的名字。

上海龙华集中营里,人们在排队取水。新华社发(上海中学供图)

1945年4月,希望终于降临。当盟军战机排成V字形掠过集中营上空时,囚犯们看到了自由的曙光。

8月15日,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白丽诗母亲当天的日记如此记载:中午,瑞士方面接管了集中营。战争终于结束了。白丽诗一家重获自由,她反复走出集中营大门mdash;mdash;只是为了证明我们真的可以自由进出了。

1945年,重获自由后不久的白丽诗。

上海解放时,在上海美国学校读高中的白丽诗。

1950年,17岁的白丽诗离开上海赴美求学。但这座城市的记忆始终萦绕在她心头:这里有我童年时代最美好和最悲惨的记忆。我热爱上海,热爱从患难中一起走出来的上海人。

1984年,她回到上海,成为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一名教师,并与上海出生的王正文结婚。为了消除偏见,夫妻两人合著《上海男孩,上海女孩》,通过两人的亲身经历,向世界讲述真实的上海故事。

20世纪80年代,白丽诗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任教时的工作照(翻拍照片)。

20世纪80年代,白丽诗与丈夫王正文合影。

2025年6月13日,白丽诗展示自己与丈夫王正文合著的英文版回忆录《上海男孩,上海女孩》。

如今,白丽诗夫妇在上海的一家养老院安度晚年。

2025年6月13日,白丽诗在养老院的房间里翻看老照片。

2025年6月13日,白丽诗在平板电脑上读英文小说。

2025年6月13日,白丽诗与丈夫王正文在养老院里。

2025年6月13日,白丽诗在养老院的多功能厅弹钢琴。

2025年6月13日,白丽诗弹钢琴,王正文吹口琴。这样的合奏是两人最喜欢的娱乐。

2025年6月13日,白丽诗在弹钢琴间隙和丈夫王正文互动。

2025年6月13日,白丽诗在养老院的房间里用午餐。

龙华集中营旧址已成为上海中学。白丽诗常受邀为学生们讲述历史:你们每日求学的校园曾是囚禁之地,脚下这片土地承载过无数人对自由的渴求。希望你们一生守护和平!

上海中学校园内的龙门楼,曾是龙华集中营的F栋大楼。新华社发(上海中学供图)

上图是上海龙华集中营的E栋大楼;下图是上海中学校园内的先棉堂,曾经的E栋大楼。新华社发(上海中学供图)

2014年9月,白丽诗与集中营时的同伴回访上海中学。新华社发(上海中学供图)

2021年4月28日,白丽诗在上海中学与学生交流。新华社发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我永远记得80年前走出集中营的那天。白丽诗感慨道:那段时光让我深知和平、自由与文化交流的珍贵。今天的世界,和平尤为珍贵,需要世人共同守护。

2019年,白丽诗与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学生在一起。新华社发

2025年6月13日,白丽诗翻看老照片,追忆往事。

当白丽诗颤巍巍的手指划过全家福上那个天真的婴儿,两个时空在相册里轰然碰撞mdash;mdash;龙华集中营的阴霾散去八十载,旧址上已响起朗朗书声,但历史的伤痕从未真正愈合。

从集中营幸存者到和平使者,白丽诗的故事,是二战期间上海集中营数千囚徒命运的缩影,更是日本军国主义罪行的铁证。

白丽诗反复讲述的不仅是个人记忆,更是对人类文明脆弱性的深刻警示mdash;mdash;当仇恨与偏见撕裂世界,任何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22/228。和平不是历史的必然馈赠,而是需要每一代人用理性与勇气捍卫的文明底线。

统筹:宋为伟

编辑:韩芳 杜潇逸

海报:刘琼

鸣谢:上海中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市档案馆

新华社摄影部 上海分社

联合制作

1933年11月,一户居住上海的外国家庭拍摄了一张珍贵的全家福。照片中被母亲温柔怀抱的婴儿名叫白丽诗,那年春天刚在这座东方都市出生。她的父亲是英国人、母亲是美国人,分别在1924年和1930年来到上海,后来在学校任教。

这个看似普通的跨国家庭,在日军侵华的战火中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

白丽诗一家四口1933年11月的合影。

童年时的白丽诗。

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爆发的消息传到上海。8岁的白丽诗像往常一样去上学,却被老师匆忙告知:要打仗了!快回家!

日军在一天之内就占领了上海公共租界,这座孤岛彻底沦陷。1943年初至1945年二战胜利,英国、美国、加拿大等10多国的6000多名在华侨民被关进上海集中营。当时上海共有9个集中营,分布在14个地点,其中以龙华和浦东两处规模最大。

1943年4月10日,刚过完10岁生日的白丽诗与父母、哥哥一起被押往龙华集中营。在集中营的800多个日日夜夜,成为她人生中最黑暗的记忆。

我们带了尽可能多的罐装食物,还有书和玩具,白丽诗回忆道,因为不知道会待多久。他们一家四口被安排在G栋楼一间约15平米的朝北小屋,而单身囚犯则要50多人挤在一间长房间里。

上海龙华集中营的F栋大楼。龙华集中营的建筑原本是建于19世纪的学校,该集中营是当时分布在上海的9个同类集中营中规模最大的,共收容1756人。新华社发(上海中学供图)

上海龙华集中营内景。新华社发(上海中学供图)

在集中营里,每个人都失去了名字,取而代之的是冰冷的编号mdash;mdash;22/228便是白丽诗的代号。

囚犯们不仅要忍受饥饿、寒冷和疾病,还要面对日军的暴行。白丽诗最害怕早晚两次点名,每个人都必须站在房门口大声报出自己的号码,一人不到,全楼都要挨罚。她永远忘不了,在一个深夜,一位老人因动作迟缓被日本兵打得跪地求饶。

上海龙华集中营内的孩子们。新华社发(上海中学供图)

食物供应日渐匮乏。初期,早餐还能吃到一碗粥和半只硬面包,午餐和晚餐有米饭和麦糊供应,后来逐渐缩减。据白丽诗母亲的日记记载,到1945年春天,一周的早餐里有4天只有一杯茶,另3天是一盎司麦糊;午餐是卷心菜汤和一个土豆;晚餐则完全取消。

衣物同样紧缺,孩子们的衣服要集中起来轮流穿。白丽诗曾穿过一个大女孩的旧衣,一年后又传给更小的孩子。

疾病在集中营里肆虐,白丽诗的哥哥因疟疾住院数月。集中营里有一头奶牛,日军会分配一点牛奶给他,她低声说,有一天,我实在忍不住,偷偷喝了他的牛奶,这件事让我内疚至今。

白丽诗一家在龙华集中营使用的餐具,她一直保存至今。

集中营的险恶远不止缺衣少食。白丽诗的母亲有一个笔记本,上面列出了当时的1033条营规:室与室之间禁止走动,一天供应两餐,私人藏书全部没收,不许通信,一切工具没收hellip;hellip;

即便遵守营规,也有遭遇不测的风险。在白丽诗母亲的日记里,清楚地记载着一个个死去邻居的名字。

上海龙华集中营里,人们在排队取水。新华社发(上海中学供图)

1945年4月,希望终于降临。当盟军战机排成V字形掠过集中营上空时,囚犯们看到了自由的曙光。

8月15日,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白丽诗母亲当天的日记如此记载:中午,瑞士方面接管了集中营。战争终于结束了。白丽诗一家重获自由,她反复走出集中营大门mdash;mdash;只是为了证明我们真的可以自由进出了。

1945年,重获自由后不久的白丽诗。

上海解放时,在上海美国学校读高中的白丽诗。

1950年,17岁的白丽诗离开上海赴美求学。但这座城市的记忆始终萦绕在她心头:这里有我童年时代最美好和最悲惨的记忆。我热爱上海,热爱从患难中一起走出来的上海人。

1984年,她回到上海,成为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一名教师,并与上海出生的王正文结婚。为了消除偏见,夫妻两人合著《上海男孩,上海女孩》,通过两人的亲身经历,向世界讲述真实的上海故事。

20世纪80年代,白丽诗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任教时的工作照(翻拍照片)。

20世纪80年代,白丽诗与丈夫王正文合影。

2025年6月13日,白丽诗展示自己与丈夫王正文合著的英文版回忆录《上海男孩,上海女孩》。

如今,白丽诗夫妇在上海的一家养老院安度晚年。

2025年6月13日,白丽诗在养老院的房间里翻看老照片。

2025年6月13日,白丽诗在平板电脑上读英文小说。

2025年6月13日,白丽诗与丈夫王正文在养老院里。

2025年6月13日,白丽诗在养老院的多功能厅弹钢琴。

2025年6月13日,白丽诗弹钢琴,王正文吹口琴。这样的合奏是两人最喜欢的娱乐。

2025年6月13日,白丽诗在弹钢琴间隙和丈夫王正文互动。

2025年6月13日,白丽诗在养老院的房间里用午餐。

龙华集中营旧址已成为上海中学。白丽诗常受邀为学生们讲述历史:你们每日求学的校园曾是囚禁之地,脚下这片土地承载过无数人对自由的渴求。希望你们一生守护和平!

上海中学校园内的龙门楼,曾是龙华集中营的F栋大楼。新华社发(上海中学供图)

上图是上海龙华集中营的E栋大楼;下图是上海中学校园内的先棉堂,曾经的E栋大楼。新华社发(上海中学供图)

2014年9月,白丽诗与集中营时的同伴回访上海中学。新华社发(上海中学供图)

2021年4月28日,白丽诗在上海中学与学生交流。新华社发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我永远记得80年前走出集中营的那天。白丽诗感慨道:那段时光让我深知和平、自由与文化交流的珍贵。今天的世界,和平尤为珍贵,需要世人共同守护。

2019年,白丽诗与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学生在一起。新华社发

2025年6月13日,白丽诗翻看老照片,追忆往事。

当白丽诗颤巍巍的手指划过全家福上那个天真的婴儿,两个时空在相册里轰然碰撞mdash;mdash;龙华集中营的阴霾散去八十载,旧址上已响起朗朗书声,但历史的伤痕从未真正愈合。

从集中营幸存者到和平使者,白丽诗的故事,是二战期间上海集中营数千囚徒命运的缩影,更是日本军国主义罪行的铁证。

白丽诗反复讲述的不仅是个人记忆,更是对人类文明脆弱性的深刻警示mdash;mdash;当仇恨与偏见撕裂世界,任何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22/228。和平不是历史的必然馈赠,而是需要每一代人用理性与勇气捍卫的文明底线。

统筹:宋为伟

编辑:韩芳 杜潇逸

海报:刘琼

鸣谢:上海中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市档案馆

新华社摄影部 上海分社

联合制作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推荐内容
  • 国风潮来袭!桑隅携手DCWW打造时尚新风尚,诠释东方韵味

    国风潮来袭!桑隅携手DCWW

  • PIAGET伯爵揭晓 Essence of Extraleganza奢雅之源高级珠宝系列 150周年纪念版

    PIAGET伯爵揭晓 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