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7月15日5时34分,搭载天舟九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十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天舟九号货运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之后飞船太阳能帆板顺利展开,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状态设置,于北京时间7月15日8时52分,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交会对接完成后,天舟九号将转入组合体飞行段。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装载了航天员在轨驻留消耗品、推进剂、应用实验装置等物资。
这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后的第4次货运补给任务,是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36次发射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84次飞行。
特点
货物装载、应急发射等方面能力更突出
天舟系列货运飞船均由航天五院抓总研制,主要任务是为空间站运输货物和补加推进剂,并将空间站废弃物带回大气层烧毁,同时支持空间站姿轨控和开展空间科学试验。天舟九号货运飞船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组批生产的第4艘货运飞船,承担着为神舟二十号和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运送物资的任务。
记者从航天五院了解到,此次任务中,天舟九号货运飞船装载航天员在轨驻留消耗品、推进剂、应用实验装置等物资。相较于以往的货运飞船,天舟九号在货物装载、应急发射等方面能力更加突出。
首先是再创空间站应用与发展工程货运飞船上行物资装载重量新高。此次,天舟九号上行的物资重量约为6.5吨,其中包括航天员系统乘员物资、空间站系统平台物资以及空间应用系统、航天医学实验领域、航天技术试验领域实验样品和设备设施等,将为空间站在轨运营和航天员长期驻留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撑。
其次是持续优化流程,提升物资运输应急保障能力。研制团队通过合理规划组批生产过程,确保天舟九号在天舟八号发射前完成全部研制工作,并进入整船待命状态,首次具备3个月应急发射能力;天舟九号发射时,后续货船也具备了任务备份能力,进一步提高空间站运营的安全性和保障性。
最后是持续开展搭载载荷试验。天舟九号搭载了两项试验载荷,将持续开展新型空间技术在轨试验,提高任务综合效益。
7月15日5时34分,搭载天舟九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十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对接
此次交会对接面临两方面新情况
天舟九号是继天舟七号、天舟八号之后,又一艘采用3小时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执行任务的货运飞船。虽然三艘飞船状态基本一致,但每一次任务都会面临不同的情况。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了解到,此次天舟九号任务就面临了两方面新情况,一个是在新的轨道高度实施交会对接,另一个是首次在特定太阳高度角条件下实施交会对接。
虽然天舟七号任务实现了交会对接的高精度,天舟八号实现了正中靶心,3小时快速交会对接逐步成熟,但此次任务面对的是天舟九号在新轨道高度上的交会对接要求。针对此次任务特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飞控团队对控制系统进行了全面分析,充分识别新工况带来的技术风险;针对不同轨道条件,依托轨道数据及仿真开展分析研判,确保3小时交会对接模式完全满足任务需求,充分体现这一模式的强适应性。
另外,针对新的太阳高度角给交会对接任务带来的挑战,研制团队开展了大量数据分析和仿真验证。特别是对飞船上各种设备的在轨运行状态,研制团队利用数学仿真和快速仿真技术进行详细分析,确保飞船在轨阶段各系统稳定运行。同时,充分验证了3小时交会对接模式在复杂工况条件下的高可靠性。
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概念性探索和原理性实验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是载人航天活动的三大基本技术之一,是空间站建造和运营阶段航天员往返太空及货物补给的必备技术,复杂度高、精准度高、自主性和安全性要求高,被形象地称为太空万里穿针。
天舟九号交会对接任务圆满完成,标志着我国在空间交会对接领域已形成一整套自主可控、成熟可靠的技术体系。
3小时对接成后续货运飞船常规操作模式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获悉,3小时交会对接是后续一段时间内天舟系列任务的常规操作模式。
在交会对接方面,我国先后在轨验证和实施了2天方案、6.5小时方案、2小时方案和3小时方案。3小时模式不仅在时间上优于传统的6.5小时模式,而且相较于2小时模式,其相关系统的条件要求更为宽松。3小时模式降低了对火箭入轨条件、测控精度、敏感器及导航精度、制导控制精度等方面的要求,同时增强了任务的可靠性。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介绍,天舟九号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完成,进一步验证了3小时交会对接模式卓越的综合性能。这意味着,在我国当前航天技术水平下,3小时交会对接模式是兼顾效率与可靠性的最优解,是性价比最高的技术方案。
记者了解到,在多年多次多模式成功实施交会对接任务的基础上,我国进一步总结提炼出锚点理论和技术。锚点技术是空间交会对接的智能导航坐标,通过预设关键位置参数,将复杂交会过程分解为多个可控阶段。
据介绍,这一技术既能保证交会精度,实现太空穿针般的精准对接;又能动态调整轨迹,应对轨道误差与突发故障,确保安全;还能缩短任务周期,支持不同时长交会对接模式。这一技术是我国空间站建设等重大工程的核心支撑,是推动航天器自主控制能力跨越的重要一环。
火箭
今年长七系列火箭还将执行多次发射任务
昨日,由火箭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七号遥十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托举天舟九号货运飞船点火升空,随后顺利将飞船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成功。
长七火箭为满足中国空间站货运飞船发射任务而研制,是我国新一代高可靠、高安全、绿色无污染的中型运载火箭,总长53.1米,芯级直径3.35米,捆绑4个助推器,起飞重量近600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14吨。
2016年6月,长七火箭在海南文昌发射场点火升空,拉开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的序幕。长七火箭的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取得重大突破,大幅提升我国进入太空空间的能力。此后,长七火箭又执行了八次天舟系列货运飞船发射任务,成功率100%。
本次是长七火箭第十次飞行,也是长七系列火箭第二十次飞行,火箭技术状态成熟,已进入应用发射阶段。记者从火箭院获悉,本发火箭技术状态稳定,发射队进一步梳理规范发射场测试操作流程,加强流程精细化和质量确认等工作,通过充分交底、加强预案演练、梳理关键操作项目等方式,确保了发射任务成功。
火箭院表示,今年,长七系列火箭还将执行多次发射任务。后续,型号团队将持续提升优化火箭可靠性及使用维护性,积极适应各类发射任务。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7月15日5时34分,搭载天舟九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十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天舟九号货运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之后飞船太阳能帆板顺利展开,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状态设置,于北京时间7月15日8时52分,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交会对接完成后,天舟九号将转入组合体飞行段。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装载了航天员在轨驻留消耗品、推进剂、应用实验装置等物资。
这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后的第4次货运补给任务,是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36次发射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84次飞行。
特点
货物装载、应急发射等方面能力更突出
天舟系列货运飞船均由航天五院抓总研制,主要任务是为空间站运输货物和补加推进剂,并将空间站废弃物带回大气层烧毁,同时支持空间站姿轨控和开展空间科学试验。天舟九号货运飞船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组批生产的第4艘货运飞船,承担着为神舟二十号和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运送物资的任务。
记者从航天五院了解到,此次任务中,天舟九号货运飞船装载航天员在轨驻留消耗品、推进剂、应用实验装置等物资。相较于以往的货运飞船,天舟九号在货物装载、应急发射等方面能力更加突出。
首先是再创空间站应用与发展工程货运飞船上行物资装载重量新高。此次,天舟九号上行的物资重量约为6.5吨,其中包括航天员系统乘员物资、空间站系统平台物资以及空间应用系统、航天医学实验领域、航天技术试验领域实验样品和设备设施等,将为空间站在轨运营和航天员长期驻留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撑。
其次是持续优化流程,提升物资运输应急保障能力。研制团队通过合理规划组批生产过程,确保天舟九号在天舟八号发射前完成全部研制工作,并进入整船待命状态,首次具备3个月应急发射能力;天舟九号发射时,后续货船也具备了任务备份能力,进一步提高空间站运营的安全性和保障性。
最后是持续开展搭载载荷试验。天舟九号搭载了两项试验载荷,将持续开展新型空间技术在轨试验,提高任务综合效益。
7月15日5时34分,搭载天舟九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十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对接
此次交会对接面临两方面新情况
天舟九号是继天舟七号、天舟八号之后,又一艘采用3小时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执行任务的货运飞船。虽然三艘飞船状态基本一致,但每一次任务都会面临不同的情况。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了解到,此次天舟九号任务就面临了两方面新情况,一个是在新的轨道高度实施交会对接,另一个是首次在特定太阳高度角条件下实施交会对接。
虽然天舟七号任务实现了交会对接的高精度,天舟八号实现了正中靶心,3小时快速交会对接逐步成熟,但此次任务面对的是天舟九号在新轨道高度上的交会对接要求。针对此次任务特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飞控团队对控制系统进行了全面分析,充分识别新工况带来的技术风险;针对不同轨道条件,依托轨道数据及仿真开展分析研判,确保3小时交会对接模式完全满足任务需求,充分体现这一模式的强适应性。
另外,针对新的太阳高度角给交会对接任务带来的挑战,研制团队开展了大量数据分析和仿真验证。特别是对飞船上各种设备的在轨运行状态,研制团队利用数学仿真和快速仿真技术进行详细分析,确保飞船在轨阶段各系统稳定运行。同时,充分验证了3小时交会对接模式在复杂工况条件下的高可靠性。
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概念性探索和原理性实验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是载人航天活动的三大基本技术之一,是空间站建造和运营阶段航天员往返太空及货物补给的必备技术,复杂度高、精准度高、自主性和安全性要求高,被形象地称为太空万里穿针。
天舟九号交会对接任务圆满完成,标志着我国在空间交会对接领域已形成一整套自主可控、成熟可靠的技术体系。
3小时对接成后续货运飞船常规操作模式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获悉,3小时交会对接是后续一段时间内天舟系列任务的常规操作模式。
在交会对接方面,我国先后在轨验证和实施了2天方案、6.5小时方案、2小时方案和3小时方案。3小时模式不仅在时间上优于传统的6.5小时模式,而且相较于2小时模式,其相关系统的条件要求更为宽松。3小时模式降低了对火箭入轨条件、测控精度、敏感器及导航精度、制导控制精度等方面的要求,同时增强了任务的可靠性。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介绍,天舟九号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完成,进一步验证了3小时交会对接模式卓越的综合性能。这意味着,在我国当前航天技术水平下,3小时交会对接模式是兼顾效率与可靠性的最优解,是性价比最高的技术方案。
记者了解到,在多年多次多模式成功实施交会对接任务的基础上,我国进一步总结提炼出锚点理论和技术。锚点技术是空间交会对接的智能导航坐标,通过预设关键位置参数,将复杂交会过程分解为多个可控阶段。
据介绍,这一技术既能保证交会精度,实现太空穿针般的精准对接;又能动态调整轨迹,应对轨道误差与突发故障,确保安全;还能缩短任务周期,支持不同时长交会对接模式。这一技术是我国空间站建设等重大工程的核心支撑,是推动航天器自主控制能力跨越的重要一环。
火箭
今年长七系列火箭还将执行多次发射任务
昨日,由火箭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七号遥十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托举天舟九号货运飞船点火升空,随后顺利将飞船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成功。
长七火箭为满足中国空间站货运飞船发射任务而研制,是我国新一代高可靠、高安全、绿色无污染的中型运载火箭,总长53.1米,芯级直径3.35米,捆绑4个助推器,起飞重量近600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14吨。
2016年6月,长七火箭在海南文昌发射场点火升空,拉开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的序幕。长七火箭的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取得重大突破,大幅提升我国进入太空空间的能力。此后,长七火箭又执行了八次天舟系列货运飞船发射任务,成功率100%。
本次是长七火箭第十次飞行,也是长七系列火箭第二十次飞行,火箭技术状态成熟,已进入应用发射阶段。记者从火箭院获悉,本发火箭技术状态稳定,发射队进一步梳理规范发射场测试操作流程,加强流程精细化和质量确认等工作,通过充分交底、加强预案演练、梳理关键操作项目等方式,确保了发射任务成功。
火箭院表示,今年,长七系列火箭还将执行多次发射任务。后续,型号团队将持续提升优化火箭可靠性及使用维护性,积极适应各类发射任务。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