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玉米千亩连片,北斗导航农机精准作业,打井漫灌变成引黄滴灌,田间土路变成硬化路hellip;hellip;说起这些年地里的变化,内蒙古杭锦后旗头道桥镇黄河村种植大户孙亮难掩喜悦:一个人能管理上千亩高标准农田,种田越来越省事喽!
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hellip;hellip;这些广袤田野悄然发生的变化,正是我国十四五期间,全方位加强耕地保护,加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缩影。
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十四五期间,我国实施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印发实施,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落地上图;黑土地保护法、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相继出台;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坚持以补定占,完善补充耕地质量验收机制。划定红线、党政同责、立法立规hellip;hellip;一系列措施为耕地保护建章立制,推动耕地保护量质双升。截至2024年底,全国耕地面积达19.4亿亩,比2020年增加了2800万亩,18亿亩耕地红线守得更牢。
耕地保护,既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是重要抓手。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部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持续加大,中央亩均投入标准提高到2000元以上;明确建设标准,以一平两通(通水、通路)三提升(提升地力、产量和效益)为基本标准,分区分类建设;组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回头看和专项整治行动,真抓实改,对已建成的项目逐个过筛子,确保建一块、成一块。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累计建成小型农田水利设施2700多万处,水渠1000多万公里,田间道路1200多万公里。
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有效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节本增效上的效果也非常明显,不少原来没有水源基础的望天收的田块,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更多地区实现了大灾少减产、小灾能稳产、无灾多增产。
对高标准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效果,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十总镇爱民村种粮大户葛成新深有体会:近几年,干旱、台风频发,放在过去,受灾重的稻田早没收成了,但在高标准农田里,播种质量高,苗齐苗匀、不易倒伏,加上灌排及时,亩产能保住1000斤,我们种粮农民实实在在受益了。
系统推进耕地保护,实现耕地永续利用,既要看当前,还要管长远。
夏秋之交的辽北平原,一排排玉米青纱帐郁郁葱葱,宽窄行交替种植的田垄间,上一年覆盖还田的秸秆碎屑,依稀零星可见。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8年,辽宁省昌图县亮中桥镇永丰村种粮大户盛铁雍见证着黑土地一年年的改变,土越来越黑,地也越来越肥,随手扒开一块土,就有好几条蚯蚓。粮食稳产增产,地力也跟上来了。
用地先养地,如今已逐渐成为黑土地上农民耕种管收的作业习惯和增收底气。
开展退化耕地治理,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十四五期间,我国大力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采取黑土地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保护性耕作、土壤侵蚀防治、肥沃耕作层培育等各项措施,累计保护黑土地超4亿亩次,治理侵蚀沟3.3万条,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支持重点县实施酸化耕地治理720多万亩次,治理后土壤pH值提高0.5、产能提升约10%;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水平。
米袋子、菜篮子,关键摸清土底子。2022年,我国启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对全国约110亿亩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开展土壤全面体检,目前普查成果正在形成,将为摸清全国耕地质量底数、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量质并重、系统推进、永续利用。站在十四五的高起点上,眺望十五五的未来图景,当亿万现代化良田在神州大地的沃野绵延铺展,我们不仅守住了今天的饭碗,更牢牢掌握了明天的粮安。未来,随着逐步把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中国人的饭碗必将端得更稳、成色更足、根基更牢。
小麦玉米千亩连片,北斗导航农机精准作业,打井漫灌变成引黄滴灌,田间土路变成硬化路hellip;hellip;说起这些年地里的变化,内蒙古杭锦后旗头道桥镇黄河村种植大户孙亮难掩喜悦:一个人能管理上千亩高标准农田,种田越来越省事喽!
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hellip;hellip;这些广袤田野悄然发生的变化,正是我国十四五期间,全方位加强耕地保护,加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缩影。
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十四五期间,我国实施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印发实施,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落地上图;黑土地保护法、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相继出台;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坚持以补定占,完善补充耕地质量验收机制。划定红线、党政同责、立法立规hellip;hellip;一系列措施为耕地保护建章立制,推动耕地保护量质双升。截至2024年底,全国耕地面积达19.4亿亩,比2020年增加了2800万亩,18亿亩耕地红线守得更牢。
耕地保护,既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是重要抓手。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部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持续加大,中央亩均投入标准提高到2000元以上;明确建设标准,以一平两通(通水、通路)三提升(提升地力、产量和效益)为基本标准,分区分类建设;组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回头看和专项整治行动,真抓实改,对已建成的项目逐个过筛子,确保建一块、成一块。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累计建成小型农田水利设施2700多万处,水渠1000多万公里,田间道路1200多万公里。
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有效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节本增效上的效果也非常明显,不少原来没有水源基础的望天收的田块,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更多地区实现了大灾少减产、小灾能稳产、无灾多增产。
对高标准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效果,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十总镇爱民村种粮大户葛成新深有体会:近几年,干旱、台风频发,放在过去,受灾重的稻田早没收成了,但在高标准农田里,播种质量高,苗齐苗匀、不易倒伏,加上灌排及时,亩产能保住1000斤,我们种粮农民实实在在受益了。
系统推进耕地保护,实现耕地永续利用,既要看当前,还要管长远。
夏秋之交的辽北平原,一排排玉米青纱帐郁郁葱葱,宽窄行交替种植的田垄间,上一年覆盖还田的秸秆碎屑,依稀零星可见。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8年,辽宁省昌图县亮中桥镇永丰村种粮大户盛铁雍见证着黑土地一年年的改变,土越来越黑,地也越来越肥,随手扒开一块土,就有好几条蚯蚓。粮食稳产增产,地力也跟上来了。
用地先养地,如今已逐渐成为黑土地上农民耕种管收的作业习惯和增收底气。
开展退化耕地治理,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十四五期间,我国大力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采取黑土地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保护性耕作、土壤侵蚀防治、肥沃耕作层培育等各项措施,累计保护黑土地超4亿亩次,治理侵蚀沟3.3万条,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支持重点县实施酸化耕地治理720多万亩次,治理后土壤pH值提高0.5、产能提升约10%;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水平。
米袋子、菜篮子,关键摸清土底子。2022年,我国启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对全国约110亿亩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开展土壤全面体检,目前普查成果正在形成,将为摸清全国耕地质量底数、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量质并重、系统推进、永续利用。站在十四五的高起点上,眺望十五五的未来图景,当亿万现代化良田在神州大地的沃野绵延铺展,我们不仅守住了今天的饭碗,更牢牢掌握了明天的粮安。未来,随着逐步把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中国人的饭碗必将端得更稳、成色更足、根基更牢。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