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永平镇梁山村的杨盛家庭农场,林下紫灵芝纷纷破土而出,长势喜人。与过去将菌棒深埋土中的种植方式不同,如今紫灵芝保留1/3菌棒在土外,实现离地七八厘米生长。这一转变得益于浮式清洁栽培技术的应用。武平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钟礼义介绍,该技术产出的紫灵芝干净、少病害、品相更好,还能提前半个月收获,优质率提高10%以上。
依托省级食用菌技术体系,武平县集成多项核心栽培技术,成功突破紫灵芝品质提升难题。今年新增种植面积5300亩,并建立3个浮式技术示范基地。
武平县紫灵芝的离地生长,是福建加快推进食用菌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基于全国食用菌核心产区优势,福建正加快形成创新驱动、全链协同的发展新格局。全省食用菌全产业链产值已突破1100亿元,以菌促振兴的生动实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八闽大地。
走进福建万辰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出菇房,冷气扑面而来,金针菇团簇生长。从培养料装瓶到包装出厂,整个生产周期仅需40天左右,工厂日产量超过300吨。这是福建在金针菇种源自主创新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
近年来,福建省通过实施食用菌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已在金针菇等工厂化品种方面突破国外技术制约,成功培育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福建科研团队系统收集了国内外金针菇种质资源300多份,与企业紧密协作,构建高效育种体系。经过多轮试验,成功选育出农万金9号等白色金针菇新品种。福建农林大学菌物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新锐介绍,该品种整齐度明显提高,整体更为干爽,同时产量进一步提高,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国外种源的长期垄断。
今年7月,邵武市竹荪提质增效示范基地在第二潮竹荪采收时,取得了专家实测亩产干菇近95公斤的高产成绩。这源自液体菌种技术的成功落地。今年邵武市率先将该技术应用于竹荪生产,替代传统固体菌种,实现快速扩繁、精准接种,显著降低污染风险,提高菌种活性,单产大幅提升。目前该技术已在全省推广,广泛应用于杏鲍菇等多种食用菌的工厂化生产中。
不仅内部聚力攻关,更有外部引智协同发力。在三明市尤溪县桂峰金盛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申耳2号等龙爪菇试验新品种长势良好。长期对接该公司的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专家,已帮助引进了申香1513申香1504等优良品种。目前尤溪县已与福建农林大学、省农科院、市农科院等十多所科研院校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并借助沪明对口合作机制,成立专家工作站和现代农业上海人才驿站。
近年来,福建示范推广菌粮轮作、移动智慧菇房栽培、高层立体集约化栽培、菌包集中生产社会化服务等模式,推动产业向智能化、高效化、绿色化转型。
在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可灵活布局于闲置或边角地,温、光、水、气由智能系统精准调控、占地仅24平方米的移动智慧菇房,成为庭院经济新单元。政府打通农企对接渠道,农户缴纳1.68万元押金使用菇房,企业提供优质菌包并作全程技术指导,后续有统一收购、品牌销售和废包回收全链条服务。农户只需专注出菇采收,真正实现农企互补、合作共赢。2023年以来,漳州已投入80套移动智慧菇房,该模式已拓展至18个适宜品种,联农带农成效显著。
既能稳粮仓,还可添菌香。福建还积极推广香菇mdash;水稻、黑木耳mdash;水稻、竹荪mdash;粮食作物等轮作系统,覆盖全省30个县,全年菌粮轮作面积达1.09万亩。在漳平市,每年11月至次年4月,农户利用水稻收获后的冬闲田搭棚种菇,实现以稻养菌、以菌促稻的循环生产。在这一模式下,冬春季节亩种植香菇1万多棒,单棒产值最高8元;下茬水稻利用菌棒废料作基肥,亩产超650公斤,有效减轻病虫害发生,又使香菇每棒产量提高0.1公斤以上,目前该市菌稻轮作面积已超8000亩。
不仅如此,福建食用菌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也日益完善,全省菌包集中生产供应中心已突破120家;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健全,菌包专业化生产+农户分散出菇的高效协作模式,有效帮助农村高龄闲散劳动力拓宽增收渠道。
从技术突破到机制创新,从种业自强到模式变革,福建正加快形成创新驱动、全链条协同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新格局,通过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扩大联农带农效益,为全国食用菌产业现代化贡献更多福建经验。
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永平镇梁山村的杨盛家庭农场,林下紫灵芝纷纷破土而出,长势喜人。与过去将菌棒深埋土中的种植方式不同,如今紫灵芝保留1/3菌棒在土外,实现离地七八厘米生长。这一转变得益于浮式清洁栽培技术的应用。武平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钟礼义介绍,该技术产出的紫灵芝干净、少病害、品相更好,还能提前半个月收获,优质率提高10%以上。
依托省级食用菌技术体系,武平县集成多项核心栽培技术,成功突破紫灵芝品质提升难题。今年新增种植面积5300亩,并建立3个浮式技术示范基地。
武平县紫灵芝的离地生长,是福建加快推进食用菌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基于全国食用菌核心产区优势,福建正加快形成创新驱动、全链协同的发展新格局。全省食用菌全产业链产值已突破1100亿元,以菌促振兴的生动实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八闽大地。
走进福建万辰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出菇房,冷气扑面而来,金针菇团簇生长。从培养料装瓶到包装出厂,整个生产周期仅需40天左右,工厂日产量超过300吨。这是福建在金针菇种源自主创新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
近年来,福建省通过实施食用菌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已在金针菇等工厂化品种方面突破国外技术制约,成功培育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福建科研团队系统收集了国内外金针菇种质资源300多份,与企业紧密协作,构建高效育种体系。经过多轮试验,成功选育出农万金9号等白色金针菇新品种。福建农林大学菌物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新锐介绍,该品种整齐度明显提高,整体更为干爽,同时产量进一步提高,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国外种源的长期垄断。
今年7月,邵武市竹荪提质增效示范基地在第二潮竹荪采收时,取得了专家实测亩产干菇近95公斤的高产成绩。这源自液体菌种技术的成功落地。今年邵武市率先将该技术应用于竹荪生产,替代传统固体菌种,实现快速扩繁、精准接种,显著降低污染风险,提高菌种活性,单产大幅提升。目前该技术已在全省推广,广泛应用于杏鲍菇等多种食用菌的工厂化生产中。
不仅内部聚力攻关,更有外部引智协同发力。在三明市尤溪县桂峰金盛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申耳2号等龙爪菇试验新品种长势良好。长期对接该公司的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专家,已帮助引进了申香1513申香1504等优良品种。目前尤溪县已与福建农林大学、省农科院、市农科院等十多所科研院校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并借助沪明对口合作机制,成立专家工作站和现代农业上海人才驿站。
近年来,福建示范推广菌粮轮作、移动智慧菇房栽培、高层立体集约化栽培、菌包集中生产社会化服务等模式,推动产业向智能化、高效化、绿色化转型。
在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可灵活布局于闲置或边角地,温、光、水、气由智能系统精准调控、占地仅24平方米的移动智慧菇房,成为庭院经济新单元。政府打通农企对接渠道,农户缴纳1.68万元押金使用菇房,企业提供优质菌包并作全程技术指导,后续有统一收购、品牌销售和废包回收全链条服务。农户只需专注出菇采收,真正实现农企互补、合作共赢。2023年以来,漳州已投入80套移动智慧菇房,该模式已拓展至18个适宜品种,联农带农成效显著。
既能稳粮仓,还可添菌香。福建还积极推广香菇mdash;水稻、黑木耳mdash;水稻、竹荪mdash;粮食作物等轮作系统,覆盖全省30个县,全年菌粮轮作面积达1.09万亩。在漳平市,每年11月至次年4月,农户利用水稻收获后的冬闲田搭棚种菇,实现以稻养菌、以菌促稻的循环生产。在这一模式下,冬春季节亩种植香菇1万多棒,单棒产值最高8元;下茬水稻利用菌棒废料作基肥,亩产超650公斤,有效减轻病虫害发生,又使香菇每棒产量提高0.1公斤以上,目前该市菌稻轮作面积已超8000亩。
不仅如此,福建食用菌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也日益完善,全省菌包集中生产供应中心已突破120家;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健全,菌包专业化生产+农户分散出菇的高效协作模式,有效帮助农村高龄闲散劳动力拓宽增收渠道。
从技术突破到机制创新,从种业自强到模式变革,福建正加快形成创新驱动、全链条协同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新格局,通过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扩大联农带农效益,为全国食用菌产业现代化贡献更多福建经验。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